中国国足选帅困境:专家组组建受阻
尽管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新任主帅尚无明确人选,但围绕选帅工作的准备已在悄然推进中。据悉,中国足协计划组建一个“专家组”负责考察潜在的教练人选。然而,这一原本看似常规的前期工作,却意外遭遇了不小的阻碍。

据国内知名足球记者马德兴透露,足协原本希望邀请一些国内足坛的资深人士加入该专家组,以增强选帅工作的专业性。然而,由于过往与足协合作时的种种不愉快经历,许多名宿纷纷选择婉拒了这一邀请。
马德兴指出,这一现象并非偶然,背后原因与过去“专家评议制度”的效果和舆论压力密切相关。他提到,尽管专家组成员通常能够认真履行职责,依据多年经验推荐合适的人选,但他们推荐的候选人往往难以如愿出任国足主帅。“过去,专家小组提交的名单中,排名首位的候选人几乎从未成功上任。即便如此,国足战绩不佳时,公众和媒体却总会将矛头指向专家组,甚至让成员成为‘替罪羊’。”马德兴强调,这种“背锅”的状况让许多资深教练对参与此类工作望而却步。
“专家评议”的受挫与信任危机
回顾历届国足选帅过程,中国足协长期依赖“专家评议制度”进行决策。足协通常会邀请国内具有威望的足球人组成专家组,通过对候选教练的能力和适配性进行评估,帮助领导层少走弯路。例如,在前几次选帅中,徐根宝、朱广沪、李应发等国内足球界的知名人士均曾参与其中。
然而,从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出,专家组的建议常常被忽视,最终决定更多取决于足协高层的意向。以2019年的选帅为例,当时专家组中大部分成员对李铁的执教能力持保留态度,但足协依然选择任命他为国足主帅,背离了多数专家的建议。最终,李铁在执教期间表现不佳,国足成绩滑坡,而专家组成员却因为“推荐失败”的缘由遭遇舆论指责,甚至被认为“判断失误”。这种局面让许多名宿对再次履职更加心有余悸。
选帅权重失衡的窘境
专家组的初衷是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评估,以确保选帅工作的科学性。然而,如今专家组不仅在选帅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,其成员还要承担失败后的舆论压力。正因如此,本次足协筹组专家组便面临人选严重短缺的难题。
尽管如此,专家组的存在对于处于迷茫期的中国足球仍具一定意义。在缺乏明确方向和清晰标准的选帅过程中,专业人士的意见至少能够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。然而,从另一方面来看,如今足协在选帅上的话语权已经高度集中,内部协作机制下降,这种现状也折射出国字号球队整体环境的进一步衰退与信任危机。

放眼未来,中国足球若想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,除了在选帅流程上需要更透明化和制度化,更重要的是重建行业内外的广泛信任。如果连基本的专业意见都无法顺利落实,改革和提升恐怕仍将遥不可及。